2025年度广东民办学校优秀教育工作者刘静丽:十七载躬耕教育一线 倾热忱服务新华师生
在广州新华学院的校园里,有这样一位教育工作者,她十七年如一日地坚守在教育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在平凡中的坚守和奉献”。她,就是荣获2025年度广东民办学校优秀教育工作者、广州新华学院“十佳教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及优秀党务工作者等多项殊荣的康复系、听力系刘静丽老师。

投身改革,躬身实干担重任
自2008年入职广州新华学院以来,刘静丽便与学校的发展同频共振。2008年至2018年是学校打基础和内涵发展的关键期,她时任人事处师资科科长、教师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紧跟学校发展步伐,积极投身多项重要改革工作。为做好青年教师引进与培养、职称制度改革等工作,她经常放弃假期休息时间,忙碌在教师招聘培训、职称评审等工作中。特别是在职称制度改革初期,经常和领导走访其他高校、到上级主管部门咨询,召开教师座谈会,收集整理意见建议,反复修改打磨,历经一年半的探索最终形成学校的职称评审制度体系,完善了职称评审标准和流程,让更多优秀教师能够凭借自身实力获得相应职称,为学校推进教师职业发展打好制度基础。在师资建设工作中,她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负责起草和落实学校“六大人才计划”中的百名骨干教师(博士)培训计划、校外导师导研导教计划、督导倍增计划,每一项计划都倾注心血,每一条制度都贴合实际,为培养青年教师成长成才做好人事制度的配套。
深耕党建,融合专业促发展
2019年至今,刘静丽担任康复系、听力系联合党总支副书记期间,坚持党建与专业建设相融合,组织师生党员到医院、高校实地走访和交流,在互学互鉴中强化党建效能,在协同合作中提升专业实力,为学科专业建设和基层党建注入鲜活动力。作为学校党校兼职教师,她多次走上讲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案例相结合,为社区基层党员、学校师生党员讲授专题党课,让红色思想如春雨般滋润人心,让党建之花在新华校园与基层社区共同绽放。
以生为本,守护成长暖人心
在学生工作方面,刘静丽将“以生为本”的理念刻进骨子里。夜幕下,她的办公室灯光总是最后熄灭,批改材料、梳理工作,只为给学生更周全的守护。当学生突发疾病住院,她放下手头事务第一时间赶往医院,用陪伴驱散病痛的阴霾;面对迷茫焦虑的学生,她化身“知心姐姐”,在一次次促膝长谈中帮学生剖析问题、寻找方向,让失落的眼神重新燃起希望。对待一线辅导员,她更是贴心的“战友”,主动分担工作压力,积极协调解决难题,用温暖与支持凝聚起育人合力,共同为学生成长撑起一片晴空。

创新教学,科研引领育英才
在教学与科研领域,刘静丽同样步履不停、追求卓越。在一流课程《医学伦理学》的教学中,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教学+实践体验”的模式,带学生走进医学馆深度体验医学人文、医学伦理发展的历程。她举办“医学与伦理”辩论赛,让学生在医疗伦理焦点的“唇枪舌剑”中越辩越明;通过“医学伦理情景剧”的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医学伦理准则,筑牢思想根基、涵养高尚医德,成长为守护人民健康的合格“白衣战士”。

此外,她深耕科研沃土,主持和参与省级、校级科研课题多项,推动一流课程建设,将教学经验转化为可推广的成果。她悉心指导学生,带领团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与学科竞赛等,用专业力量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她还笔耕不辍,将教育实践中的思考凝结成一篇篇论文,让育人智慧在文字中传承。
荣誉加身,初心不改再前行
“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十佳教育工作者”等一项项荣誉,是学校对刘静丽多年来工作和奉献的肯定。对刘静丽而言,这些荣誉不是终点,而是继续前行的动力。她仍将以坚定的信念为舵,以饱满的热情为帆,在民办教育的海洋中继续航行,用自己的光与热,为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让教育的初心在岁月长河中永远闪亮。
康复系、听力系供稿
文/刘静丽
图/刘静丽
审校|李波
编辑|何宛桢
责编|李波
审核|陶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