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字媒体学子到世锦赛冠军:张城玮的坚守与突破
8月2日,在日本川崎举行的世界跳绳锦标赛上,广州新华学院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2023级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张城玮,凭借一套融合体操、街舞与数字编排的高难度动作,斩获16岁以上男子个人花样金牌,实现了中国内地选手在该项目世锦赛金牌“零的突破”。这枚沉甸甸的金牌的背后,是他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对极致的追求,以及学校、师友的全力支持。
从校园到赛场:十年磨一剑的“双模式”成长之路
张城玮的跳绳之旅始于兴趣,却早已超越了兴趣本身。自小学三年级初次接触跳绳起,他便开启了“个人特训+团队协作”的双模式训练,每日坚持2-3小时,风雨无阻。2023年进入广州新华学院后,他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编程与图形思维巧妙融入花样设计,使动作编排更具科技感与艺术性。
成功的道路并非坦途。2023年全国锦标赛的失利曾让他错失亚锦赛资格,但挫折并未将他击倒。他沉下心来,反复钻研国际顶尖选手的视频,重构动作编排逻辑。以香港精英赛为起点,他逐步突破心理与技术的双重瓶颈。厚积薄发在2024年迎来收获,他凭借创新风格的音乐与高密度动作,在全国跳绳联赛北海站、成都站、总决赛以及全国锦标赛中斩获青年组个人花样冠军四连冠,成功锁定世锦赛入场券。
冲击世界之巅的道路上,挑战接踵而至。面对2025年世锦赛规则的调整,张城玮一度陷入焦虑,赛前一个月甚至无法完整完成套路。关键时刻,7月的分站赛“试水”让他重拾信心。7月初,他参加分站赛“练手”,以降难度版套路仅失误一次,信心逐渐恢复。最终,在决赛中,他以行云流水的动作征服评委,将金牌收入囊中。
“文体并进”:世界冠军的另一重身份
夺冠后的张城玮心怀感恩。他感谢父母多年来无条件地支持,感谢每一位教过他、指导过他的教练和老师,感谢始终陪伴在身边的队友。“没有你们在背后的支持与鼓励,就没有现在的我。”他动情地说。同时,他也感谢那个坚持热爱跳绳8年的自己,正是这份坚持,让他在面对困难时从不退缩,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在老师和同学眼中,张城玮“文体并进”的特质尤为鲜明。班主任马晨子老师评价道:“跳绳世界冠军的取得绝非偶然。它背后彰显的是张城玮同学超凡的毅力、极其严苛的自律以及对细节近乎完美的追求。这些品质,恰恰是钻研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掌握复杂软件与后期技巧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竞争力。”在马老师的课堂上,张城玮展现出的专注力、攻克技术难题的韧性,以及不懈追求高品质作品的学习态度,与他在训练场上的拼搏精神如出一辙。
课堂上,他出勤积极、作业完成度高;课堂外,他用视频记录训练点滴,2025年3月因高难度跳绳技艺被人民网视频号全网推送。班长李恩烯感叹:“朋友圈里满是他辗转各地参加比赛、反复打磨动作的足迹,那些汗水浸透训练服的夜晚,都化作了今天的勋章。”舍友吴子健则透露,他的生活是“训练-学习-休息”三点一线,课后必到公园练习,宿舍里复盘视频、记录进步,“这样的稳定与高效,让夺得金牌成为可能”。
背后力量:学院支持与育人成效的缩影
张城玮的成就也是广州新华学院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育人理念的生动体现。学院积极鼓励学生发展特长,系主任、辅导员、班主任定期沟通学业情况,提供指导与帮扶,协助平衡训练与学习。世锦赛夺冠喜讯传来,学校官微第一时间推送,人民网、羊城晚报等媒体纷纷报道,让这份荣誉迅速成为激励校园学子的正能量标杆。
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自2005年成立以来,始终注重“校-企-研”协同育人,建有AI实训室、智能机器人实验室等先进平台。近年来,师生发表SCI/EI论文86篇,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300余项。正如黄盈洁老师所言:“张城玮的学习状态与综合素养,正是学院‘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理念的生动体现。”
“金牌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对于张城玮来说,这个世界冠军只是新的起点。他表示:“日后我会更加努力,挑战自我,也用这份热爱去影响更多人,让世界看到中国跳绳的力量。”他将继续在跳绳的道路上奋勇前行,用他的热爱和坚持,为中国跳绳事业贡献更多力量。
从校园操场到世界赛场,张城玮用一根跳绳跳出了青春的高度,更以数字思维为传统运动注入创新活力。他的故事,是广州新华学院“博学、笃行、正心、自强”校训的生动诠释,也是新时代青年“文体双优、全面发展”的鲜活榜样。
新闻中心供稿
文/何宛桢
资料来源|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
审校/李波
编辑|何宛桢
责编|李波
审核|陶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