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学子

学人学子

9名教师当选中山大学新华学院2019年“十佳教师”

时间:2019年09月11日 09:22    作者:    来源:     点击:[]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激发我校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根据《关于开展2019年“十佳教师”和“十佳教育工作者”评选活动的通知》(中新人事〔2019〕13号),在个人申报与各单位推荐相结合的基础上,经网络投票、学校评选领导小组评审、校长办公会审定、公示无异议,王凤等9人被评为“十佳教师”,李安兰等9人被评为“十佳教育工作者”,学校决定予以表彰,以资鼓励。

王凤
王凤老师在新生专业介绍会

我是谁?

王凤,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讲师。2008年8月入职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现任信息科学学院院长助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副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第七届理事会高级会员。主要研究方向: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信号与信息处理。

我的故事:做一名爱岗敬业的好老师

本人自2008年8月入职以来,在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已任教11年。在此期间,承担过《电路理论基础》、《电路实验》、《模拟电子电路》、《模拟电路实验》、《信号与系统》、《EDA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与应用》、《通信原理与实验》、《C语言程序设计》等专业课程。担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09级、13级、18级的级导师。承担每届10人的毕业设计工作,所指导学生中有两人荣获校级优秀毕业论文。

入选学校首批“百名骨干教师计划”人才培养对象(第一层次)。入选学校第二批“博士导研计划”。荣获2012学年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优秀奖。荣获2016学年“中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三等奖。荣获“2017年度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科研业绩突出贡献个人”二等奖。荣获2018年校级教学名师奖--“新华魅力教师”。

累计发表论文29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EI检索论文1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篇。主持省级项目、校级项目多项,参与省市级项目多项。申请实用新型发明专利2项。

指导学生国家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大学生攀登训练计划;指导学生发表多篇核心论文;指导学生申请多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组织学生参加广东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挑战杯 创青春”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互联创新大赛、“毕昇杯”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人工智能及机器人大赛等多项赛事,并取得优异成绩,获得指导教师奖。

王烨
2019年5月王烨老师带领学生参加社科奖第十届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荣获“营销实践教学示范奖”。

我是谁?

我是王烨,现为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专职教师,兼任市场营销专业副主任,讲师、经济师。200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管理学院,获管理学硕士学位。本人作为一名专任教师,荣获2013年校级中青年授课比赛二等奖、2017学年优秀班主任、2017学年师德考核优秀。

在教改科研方面,主持3项校级教改项目,参与编写教材1本,公开发表论文5篇,参与多项校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及教改项目。在实践教学方面,指导学生参加东宝杯、挑战杯等创业策划比赛;组织学生参加社科奖第十届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荣获全国总决赛三等奖、单项奖一等奖等五个奖项。

我的故事:热忱投入 初心不改

2012年是我的职业生涯的转折点,也是我的从教“元年”,我成为一名大学教师。和那些刚毕业开启职业生涯的青年老师相比,我积累的企业工作经验似乎无用武之地。实际上,当我在授课过程中,把我的工作经验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时候,我感觉到学生听课的兴趣大增。我发现学生对职场充满向往和好奇,对自己的未来期待又迷惘,需要像我这样有工作经历的老师“传经送宝”。这也许就是我的课堂充满吸引力的原因吧。

我在教学工作中热情投入,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我把每次上课当作与学生的“对话”,告诉他们想知道的,倾听他们所获得的。在备课过程中注重案例、视频等教学资料的收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生动的语言和鲜活的商业案例启发引导学生,甚至尝试把枯燥的知识变成有趣的“段子”,让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专业知识的魅力。我还注重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结合当前经济形势,通过我自己的职业生涯经历,引导学生不仅为自己的前程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还要放眼未来,为家乡经济建设做贡献,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这些年来,我从一位新手老师到专业建设的骨干,离不开领导的关爱和指导。领导们鼓励我尝试课题申报,手把手指导我的论文写作,让我意识到自己的“短板”。在今后的工作道路上,我会一如既往,在日常工作中认真备课授课,在学术研究上不断钻研求索。

区展玲
2019年5月,区展玲(右三)带领学生参加第四届全国大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技能竞赛

我是谁?

我是区展玲,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讲师,2010年入职新华担任公共治理学院专职教师。曾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副主任,现任行政管理专业副主任、公共治理学院实验室主任。近两年发表论文4篇,其中核心论文1篇,主持或参与教育部、省教育厅、校级科研教学项目9项。2013年被评为“优秀级导师”。2018年入选新华“百名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自2017年以来,指导学生参加三届全国大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技能竞赛,学生团队获得国家级奖项2次,区域赛特等奖2次,连续3次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2018年指导学生参加第二届中国大学生公共管理案例分析大赛,获“优秀指导教师奖”,学生团队获得全国银奖。2019年指导学生参加广东省挑战杯,学生团队获得一等奖。

我的故事:不忘初心,与学生共成长

走上新华学院的讲台,我对于教学与科研工作一直兢兢业业,并且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结合我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如何推进行政管理专业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让学生能够在“做中学”一直是我在教学中重点关注的问题。从2013年开始着手建设公共治理学院实验室,到2016年建成。经过几年的建设,我院实验室从无到有,逐渐在实践教学、学生竞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依托公共治理实验室,我开设了《人力资源沙盘实训》课程,并指导学生每年参加全国大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技能竞赛,多次获得全国赛、区域赛奖项。在沙盘课每次连续6节的课堂上、在参赛团队备赛训练的日日夜夜,我与学生经常白天进实验室,出来已是繁星点点。我们一同钻研、一同学习,不断总结经验。学生在实践训练过程中不但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更在团队合作过程中收获了“战友情”,在各年级中形成了良好的“传帮带”氛围。在今年6月份参加过第一届人资竞赛的师兄师姐的学位授予仪式上,参加第二、三、四届人资竞赛的师弟师妹自发来到会场与师兄师姐合影,一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我为他们的深刻友谊所感动。

在筹备我院承办的第三届全国大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技能竞赛第二大区赛、第二届中国大学生公共管理案例分析大赛等赛事中,我作为工作人员协助办公室人员做好会务工作;同时作为指导老师,与学生一起打磨参赛作品,一遍又一遍和他们排练。与学生参加的每一次比赛,是我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我和学生都有很大的收获。学生专注的眼神、认真准备的身影是我最大的前进动力。今后我也将一如既往、不忘初心,与学生共成长。

李想
2019年8月,李想老师在山西太原参加“2019第七届全国高校大学语文/写作与通识教育高级研讨会”

我是谁?

我是李想,毕业于广西大学文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文学)。2013年8月起任职于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兼2017级C班班主任、2015级“逸仙新华班”中文系全程导师,学校主持人人才库指导教师。曾于2014年7-8月赴美国索尔兹伯里大学游学。2018年9月入选我校第三批“百名骨干教师人才培养计划”。

在教学方面,主要负责讲授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史”、“演讲与口才”、“中国古代小说专题”、“节事创意与策划”和全校性公共必修课“大学语文”等课程。2014年6月,获2013学年度学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2016年5月,获2016学年“中青年教师授课竞赛”教学方式创新奖。2018年11月,获广东省第四届高校(本科)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文科组三等奖。

在科研方面,先后主持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学科共建项目1项,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1项,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1项;参与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2项,校级课题1项;参与公开出版著作3本。此外,积极指导学生开展竞赛活动,并于2017年2月,获广东省2016主题摄影大赛三等奖,指导教师。

我的故事:传递灯火,一直在路上

2013年,初出校园的我,又踏入了另一个校园——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不同的是,我已不再是一名学生。回首这六年的执教时光,心头涌动着太多想说的话,想回忆的事,想感谢的人……

如果你问小时候的我:“老师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的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因为那时候,作为学生的我是那样的崇拜老师,甚至梦想成为老师。如今梦想成真后,你再问我:“教师是什么?”我很想认认真真的告诉你:“教师是一个传灯人——用手中的灯火照亮他们前进的路,再将灯火传递下去继续照亮后人。”记得有一次我在给学生上课,那是一堂分享课,学生们在讲台上热烈的讨论苏轼的豪放词风和婉约词风的特色,看着他们努力而又认真的样子,我忍不住拍下来发了朋友圈。待到下课后,我看见了一条留言:“老师,我就是因为你,喜欢上了苏轼。”这是我一个已经毕业了,而且当了老师的学生写给我的。那一瞬间,我突然发现,原来教师就是一个“传灯人”,我们用知识的灯火照亮学生,学生又用灯火继续照亮他们的学生。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这六年来,我一点一滴的进步都离不开身边领导、同事的关怀与支持。他们鼓励我大胆申报科研项目、尝试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明确教研方向……记得去年参加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初赛的时候林玮老师、王惠老师、江珊珊老师、吴桂玲老师与我一起探讨参赛内容,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决赛的时候尹小川处长、夏茵英主任、令倩倩老师、齐留柱老师又冒着大雨到现场为我加油,马姬慧老师、李洁玲、王宝琴老师、王鹤松老师等又发来了很多条短信鼓励着我……正是由于这些领导、同事的关爱与鼓励,才让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小青椒”成为了一个敢于“传道、受业、解惑”的“传灯人”。

何瑜 
2019年5月11日,何瑜老师参加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召开的2019年广东省英语课堂形成性评价与外语教学研修班。

我是谁?

我是何瑜,现任外国语学院院长助理、大学外语教学部副主任,BEC高级口语考官。在教学方面,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先后荣获校级“教学优秀奖”、“青年教师大赛”二等奖、“新华魅力教师”等荣誉,并于2016年9月入选我校首批“百名骨干教师人才培养计划”。

在科研方面,积极申报各级科研、教改、党建课题。近两年发表学术论文6篇(其中核心3篇),主持省级课题1项、厅级项目1项,主持或参与校级课题6项,公开出版教材2本。

此外,积极指导学生开展科研、竞赛等活动。指导学生参加竞赛,获第二届全国跨境电子商务技能竞赛全国总决赛三等奖,广东省第六届“联盟杯”本科高校英语写作大赛三等奖。组织开展“相约晨曦”晨读月活动。在短短五周的时间,全校共4万余人次学生参加晨读,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积极参与学院实习基地建设,推动“新航线跨境电商订单班”的成立。

我的故事:我是中大新华人

我自2006年广外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一直任教于中大新华。在这13年间,我与中大新华同成长。13年来,我从一个刚毕业的小姑娘成长为外院院长助理、百骨成员,学校也从758人发展为一校两区,在校生超两万,独立学院排名全国前列的学校。相互的融入,相互的促进,共同的进步与成长,可不就是把青春梦融入新华梦,把新华梦融入中国梦!

为师者,应顶天立地,站好三尺讲台。在教学上,我不断尝试,让教学方法与时俱进,符合不同时代学生特点。目前采用的“思维导图”教学方式,打破以往英语课堂“一人堂”的局面,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从被动的听,到主动的学。教书,教的不仅是书本的内容,更是学习的方法和思维。最开心的莫过于学生的反馈:“思维导图对我影响最深,我将此运用于学习、生活和实习,极大的锻炼了我的开放性思维”。

作为教师,还要育人。一位画家Ann说过,生命中某些事情的改变会令我们感到苦恼、悲伤,但是不管多么困难,我们的生活就是立足今天,创造明天。因此,无论发生什么,面对学生的我始终都是乐观、自信。而来自学生的肯定,让我知道老师的潜移默化是多么的重要。学生说,“Hedy,你是我将来大学生活中唯一的奋斗目标,你的独立、自信和感性。感谢你,教会了我静下来思考和感恩生活”。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最幸运的莫过于前行路上有人引领。很感激学院领导及前辈一直以来对我的支持和鼓励,教会我如何申请课题、撰写论文,尤其董丽明老师,非常仔细的修改我的论文及课题申报书,从框架到语言,使我在科研上迅速成长。非常感谢学校这个大平台,让我有机会出国访学,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即拓展了我的知识面,使我接触学术前沿动态,同时促使我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水平。

13年,陪伴我的,是你,广州校区林荫路上茁壮成长的榕树,是那一届届的桃李芬芳;13年来,助我成长的,是你,中大新华。

宋云 
宋云老师开讲“E时代,E教师,E教学”(青年教师讲坛)。

我是谁?

宋云,1982年2月生,女,辽宁铁岭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高级城乡规划师,2014年8月入职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现任资源与城乡规划系副主任。擅长基于GIS空间模拟与量化分析的空间规划,以及基于“城市人”理论的规划理论探索。荣获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获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优秀项目一等奖3项;获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10余篇。

我的故事:默默耕耘、大爱无疆

宋云老师模范履行教师职责,热爱学生,团结同志,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教育事业倾注心血,教育、教学成效显著,是位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5年来,宋老师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做出显著的成绩:

(1)默默耕耘、不断钻研

为了做好教师这份神圣的事业,宋云老师努力钻研业务知识,研究教材、教学方法,阅读有关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她在教学中力争做到有清晰透彻的思路,耐心寻味的启发,深入浅出的讲解,争取教好每一节课。她会主动与相关课程的老师交流,对课程内容和教学顺序进行调整,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好地学习效果。

(2)激发学生的人生理想

宋云老师深信,一个人找到了目标和意义感,生活和学习才有了方向,每一天才会精彩并富有意义,也将会有源源不断的内驱力。从接手15级B班班主任后,从第一次班会开始,就帮助学生树立大学的目标。近两年,不断地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将自己付费学习的课程内容毫无保留地传输给学生。

(3)真诚地爱着每一位学生

爱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本质。宋云老师对自己学生的爱是对每个个体真诚的爱。从调整专业、课内外的疑问、实习就业的困惑、生活上的困难等等,宋老师都都乐于关心并为此倾心。曾经有一个学生因为专业课没有人愿意跟他一组,宋老师为了不让他落下,利用很多课余时间给他补课,才使他可以完成一个人一组的作业。毕业后学生们络绎回访宋老师,就是这份出于她内心深处真诚的爱的回馈与延伸。

林翠娟
林翠娟老师与校毽球队队员出征全国赛前的合影

我是谁?

我是林翠娟,2006年6月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同年8月进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任公共体育课教师,主要教授毽球、户外拓展训练等课程,获得国家中级体验式培训师、国家二级毽球裁判员资格。

“没有全民健身,就没有全民健康,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习近平主席的这句话激励着每一名体育教育。作为其中一员,我深知肩负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责任。在教学中采用课内外体育锻炼相结合的模式,不仅要求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每周一次的课上训练,还给学生灌输要把体育锻炼日常化、生活化的思想。以体育作业的形式督促学生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科研方面,自入校以来公开发表论文10篇;主持广东省体育局、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广东省民办教育协会以及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教学改革课题6项,参与省级课题2项,广州市哲学社科基金课题1项;参与编著教材2部;论文《和谐视角下大众健身发展研究——从广场舞引发的社会矛盾说起》获得第六届社会体育国际论坛三等奖,论文《论学校体育的育人功能》获得广东省第十届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三等奖。

我的故事:执教十三载 不忘来时梦

2019年,已开启我在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执教的第14个年头,但初来新华时的一幕幕犹如发生在昨天,记忆犹新。2006年初到新华学院,那时的新华还只有一个广州校区,学生几千人,教职员工不超过100人,同事之间都很熟悉,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经过14年的发展,新华已发展成拥有广州、东莞两个校区,学生规模超2万、教职员工过千的综合性高等院校。作为新华的一名“老”教师,见证新华如此蓬勃地发展,内心真的很自豪。

新华一直有老教师对新教师传帮带的优良传统,来新华这么多年,我在老教授的身上学到了很多优秀品质:治学严谨、兢兢业业、爱校如家、无私奉献。老教授们的精神也一直鞭策着自己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我兼任校毽球队教练一职,坚持义务带领学生进行课余训练。2018年中国学生毽球锦标赛恰逢暑假,为了能够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我把放暑假中的孩子托付给朋友,与石东哲老师一起在暑假里给毽球队队员集训了20天,付出终有回报,我校毽球队在2018年中国学生毽球锦标赛中获的男子单人赛第二名、男子双人赛第二名、男子三人赛第二名、混合双人赛第三名的好成绩,在全国赛的赛场上为新华争了荣誉。在此前的一系列比赛中,校毽球队也获得丰硕成果,曾在2017年广东省大学生毽球锦标赛中获得男子三人赛亚军;2017年中国学生毽球锦标赛中获得男子单人赛冠军、混合双人赛第四名;2018年广东省大学生毽球锦标赛中获得男子三人赛冠军的优异成绩。

在新华的第一个十年已经成为过去,接下来还有会第二个十年、第三个十年,希望自己不忘初心,在新华这片沃土上继续成长。

徐娟娟 
2019年5月徐娟娟老师参加第二届中澳临床药学论坛

我是谁?

我是徐娟娟,2006年毕业于湖南大学药物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8年11月起任职于中山大学新华学院,2010年取得讲师资格。现为药学院专职教师,兼任药学实验室主任。教学上主要承担《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天然药物化学》、《波谱分析》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在学校和学院领导的栽培下,获2014年校青年教师授课大赛三等奖,2018年7月入选我校第三批“百名骨干教师人才培养计划”。在科研方面,主持国家级协同育人项目1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项,校级科研及教改课题5项,指导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项。近两年, 共发表学术论文9篇,其中北大核心论文6篇。主编并出版教材《有机化学实验》,参编教材《有机化学》。此外,多次组织学生参加广东省挑战杯、东莞市生化大赛,分别获得省级三等奖两项、市级二等奖一项、市级优秀奖两项,指导学生发表论文多篇。

我的故事:期待成为更好的化学老师

研究生时,导师的一句对我讲授能力肯定的话坚定了我当老师的决心,即便是在企业工作了两年,在这份“初心”的驱使下,我来到了新华,去努力成为自己心目中的那个“理想的化学老师”。

《有机化学》是个的“难啃的骨头”,晦涩的理论知识,难以理解的微观世界,记不住的化学反应……这就是有机化学。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喜欢上它,走向这个岗位我就开始认真的思考:能否让晦涩的理论和生活联系起来?能否将微观世界编成一部故事?能否不用背学生就记住了化学反应?就这样开始了我的有机化学 “编剧之路”,一年年的教学中也积累了不少有机化学小故事。

为了让学生明白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理解为什么孤对电子容易导致化学反应的发生,我以课堂为例:老师如同原子核,学生如同电子,学生一排排地围绕着老师,老师管理着自己的学生,前排的学生相比后排较容易管理,相对严厉的老师也能更有效的管理学生的状态。同样的道理,电子一层一层地围绕着原子核,原子核管理着自己的电子,内层电子由于离核较近而稳定,外层的电子由于离核较远而活泼(更容易出现纪律问题),因此,位于外层的孤对电子容易失去(出现纪律问题)从而导致化学反应的发生。核(老师)对电子(学生)的管理能力越弱,孤对电子就越容易失去,化学反应也就越容易发生,最后引出了原子电负性的概念。这样用一个生活中的小案例,让学生很快理解了这个微观世界的一些规则,并且对它逐步产生了兴趣。像这样的小案例、小故事还有很多,它们一个个地组成了我们现在的有机化学课程。

在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中,每到期末结课时我会让学生以文字的方式谈谈对有机化学及实验课程的看法及建议,厚厚的一摞文字中我读到了不少学生对有机化学及实验课程教学方法的肯定,曾有学生描述有机化学如同一本厚厚的故事书,我想这样的文字就是对老师最大的肯定。如果要将有机化学改编成剧本,我想成为它的编剧。

今年已是为人师第十一个年头,十年的时光,我见证新华的成长;十年的时光,我与新华一起成长,期待成为更好的自己。

蔡婕萍
学位授予仪式,蔡婕萍老师(左三)和同学们在一起

我是谁?

我是蔡婕萍,经济学讲师,经济学硕士。现为经济与贸易学院专职教师,兼任金融工程专业副主任。2017年入选“博士导研计划”,2018年入选“百名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科研上,积极申报各级立项,努力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研究。主持1项市社科联项目,1项省教育厅项目,2项校级科研项目,3项校级教改项目。作为骨干(排名前三)参与4项省级科研和学科建设项目,院内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5篇,参编专著1部。将于2019年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访学一年,以期进一步提高科研水平。

教学上,主动创新教学方法,努力做到与时俱进。先后独立讲授过五门基础核心课程,参编教材1部,参与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第三类别,指导1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结项),共同指导学生参加全国高等院校投资理财规划大赛,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党政工作上,参与日常教学管理、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协助学科带头人进一步推进专业建设;有幸获得中山大学党委颁发的“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连续三年获“招生录取工作优秀个人”荣誉称号等。

我的故事:亦师亦友,严爱相和

窃以为,“亦师亦友,严爱相和”是在课堂上对老师的至高评价。执教至今,本人先后承担了经济与贸易学院《管理学》、《投资学》、《国际市场营销》等五门专业基础课程的讲授工作,年均课时数逾400,“亦师亦友,严爱相和”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以行动代替说教,以平等化解冲突,以尊重开启理解,以专业铺垫成长”是我对它的注解和说明。

于经管类课程而言,课堂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会学习、会思考、会辨别,而不是单纯的接受。因此,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本人一直努力尝试互动式、开放式的课堂教学,致力于创设公平、开放的教学氛围。一方面,严格要求课堂秩序。学期初,我会申明本学期的教学安排、课堂要求、奖惩制度等,在整个学期的教学中,严格执行之前定下的规则,弹性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非预期情况。让学生们对课堂产生敬畏,才能助于更好地管理课堂秩序。另一方面,重视与学生的课堂互动。在平时的备课工作中,注重对时事案例的解读和联系,并且对课本的数据做适当的更新和补充。通过教授一个知识点,引导同学们就背后的拓展内容进行开放式讨论。在提前备课、胸有成竹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知晓“无所谓正确答案,关键在每一次的表达和思考”。同时,这些课堂表现会通过其他师生的共同评价严格体现在个人的平时分上。一般半学期下来,能带动三分之二的同学平均有一次主动发言的表现,既创设一个较好的课堂氛围,同时也让他们较好地提高思辨性,学以致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授课过程中,老师有任何的纰漏,也鼓励大家能帮我们及时指正,互相讨论,共同学习。

在新华从教的过程中,每每收到学生的问候和认可,便由衷地感恩这份职业带来的小小又大大的价值感,同时更令我感慨:正是那么多“亦师亦友,严爱相和”的领导和同事前辈们的关爱和鼓励,才有了我们一次又一次实现价值追求的机会和平台。通过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的资助,鼓励我们年轻教师大胆地尝试课题申报,通过一场场的学术经验分享和科研参与,教会我们如何写课题申报书,如何撰写更有价值的学科论文。

正值中秋临近,“撑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借这两句应景优美的诗句,感恩在群体的力量中让我从平凡走向十佳。

供稿单位:人事处
文、图:十佳教师、姚槿曦

               

Copyright © 2018 GuangZhouXinHua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广州新华学院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120174号
制作维护:信息与网络中心

本网站支持IPv6网络

学校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华美路19号(510520)
学校电话:86-020-87065915
招生电话:86-020-87065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