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爱吾师]三尺讲坛,我们之间有“最美共鸣”——访经济与贸易系副主任方建国副教授
[人物检索]方建国,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经济与贸易系副主任、系办公室主任、经济学专业主任。广东省房地产业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广东省审计厅特约审计员,广州市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论证专家。
“学校培养学生和工厂生产产品是不一样的,生产出来的产品,即便是一个次品,到社会上也不过是没有人要,退货而已。然而你培养的这个人,出了问题,进入社会后就会不断地反馈给你:‘你的教育是失败的!’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旦立足于世,就是一生,教育影响长远。这是我们身为教育一线工作者对社会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作为经济与贸易系副主任,经济学专业主任的方建国副教授,他在采访中,很自然地将经济学的案例,用来分析自己所从事的这份教书育人的事业。
坚守教育信仰:师德与责任
当谈及教书育人的体验,方主任将“师德、责任”视为从教多年来与三尺讲坛产生的“最美共鸣”。“教书育人并不是赚钱的工作,而是一份为人师表、率先垂范、立德树人的事业。”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任教多年的他指出,在中大任教,对师德要求非常高,这也是中大培育自己的切身感受。虽然在经济学原理中,讲究收益、回报,但在教书育人方面,面对学生须特别慎重。尤其对将来多为经济、金融从业者的经贸学子的教育,更应注重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正确引导。
“在利益面前,如果我们的学生缺乏诚信,投机取巧、惟利是图,又或是出现违规违纪,那社会对我们的教育质量将会有质疑。”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把教育当成交易,将传授知识视为买卖产品,那么,将失去教育的本质意义。他坦言,曾经也遇到个别教师在课堂上卖书的事,将神圣的讲坛、纯洁的师生情拉扯进生意场,教育的意味就变质了,而教育的格局也就狭隘了。“教育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如何去生活、学习、工作,如何去进行职业发展规划。”这也是方主任在教育方面所树立的一种信仰:对师德与责任的坚守。
新华学子喜欢实践,富有创新意识
“任教新华虽然不久,但两年来,足以让我与新华的学生、同事们建立起一种情谊纽带。”他微笑地分享道,新华经贸系的学生与中大岭院的学生相比,在理论知识贮备方面是有差距的。中大岭院学生喜欢读书思考,但我们新华学生对实践非常感兴趣,喜爱动手,对创新创业感兴趣,这与新华培育“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契合。为此,我们经贸系关注到这一特点,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一间间领先于同类高校专业水准的金融衍生品实验室、银行实验室、会展实验室、税务专业实验室相继建成,并面向学生开放使用。自己这两年也积极投身其中,目的是充分发挥新华学子的特点,帮助他们在实践、实验、实训中培养专业特长、实现专业成长。
在感慨新华学子现有学习条件的优越性与人性化时,他不忘回头看一看,利用课余时间扎根实验室里“加料、补课”,正埋头操作、思索的学生。方主任介绍到,正因为经贸系教学注重实践,而学生也喜欢在实践中学习。这一学期系里公布评教结果,排名前十的都是在实验室上课的老师。“同学们对实验课很感兴趣!”方主任认为,新华在“接地气”这一方面做的特别好。自从系里实验室开放后,同学们都提早来上课,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对于新华办学,走应用型大学建设这条道路,是非常有远见和时代感的。如果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这方面做好了,新华在广东省乃至全国的实力和影响也会不断提升。
为了满足学生对创新创业的需求,方主任经常与青年教师们一起商讨,如何指导学生去申请创新创业项目,结合地方经济发展优势,开拓一些实习实践基地,让学生早期接触社会实践,早期了解行业发展现状。据方主任透露,新的教学大纲中,自己将会开设《房地产投资与融资》这门课,这门课在中大岭院学生中是非常实用和受欢迎的课程之一。他也期待通过这门课,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资源,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接触房地产经济问题的同时,争取一些校企、校地合作项目,为学生和青年教师提供专业成长平台。
教学和科研从来都不存在冲突
作为资深的房地产经济专家,他在中大岭院、中大新华任教的同时,潜心学术研究,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目前正在参加国家自科重点项目“房地产及其金融资产的定价与风险管理”课题以及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新型城镇化下房产税改革对地方税权建设的影响研究”等课题研究工作,在课题、著作、论文方面有丰硕的成果。在方主任看来,青年教师做学术,一是要“享受”付出,有钻研精神。愿意沉下心来做研究,深挖现实问题,关注学科前沿,探究发展趋势;二是对学科感兴趣,涉猎广博的其他知识领域。知识面不能过窄,例如:学金融学理论还得学习货币银行学、固定收益债券、证券投资等其他投融资理论才能融会贯通;三是靠长期积累、坐得住冷板凳,方有成功的可能。近期学术界“网红”韩春雨副教授十年磨一剑,所取得的成就就是最好的例证;四是巧借他力,拜师学艺。也就是“巧组团队,以老带新”。为自己找一个学术导师,学习传承资深老教师的学界影响力、学术资源、科研经验,虚心求教、必有回报。
针对只愿上课,不愿做科研以及声称没时间做学术的老师,方主任认为,教学和科研从来都不存在冲突,反之是融通的。科研好比教学的“源头活水”,教学好比科研的“灵魂支柱”。著名教育家钱伟长先生就指出,“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教学没有科研作为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没有好的学术,就没有好的教育质量”,王庭槐院长也在2016年学院工作会议上强调,“学术强校”对教育教学质量和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方主任指出,科研选题起源于现实发生的问题,在课堂上问出“为什么会这样?怎么去解释它?最新的发现是什么?未来的发展趋势会怎样?”,与同学们分享你的想法,这些都是我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的新华学子最愿意听到的。你的启发式教学既能提供科研思路,又能启发同学们一同思考,带着问题去查阅资料主动学习。“特别是像管理学、经济学这类综合交叉学科,课堂效果会更好。既教学相长,又师生受益,何乐而不为?”方主任反问。
与学生相处,“问题”就是“契机”
“教学认真、为人低调、高大帅气、亲善友好”与方主任接触过的青年教师、年轻学子如是评价。这与方主任平日里与师生频繁的互动交流是分不开的。最令方主任印象深刻的是,他班上有一个逸仙新华班的女同学,下课问了他一个问题:“方老师,您不觉得讲得很快吗?我没办法适应呀!”当时,我们一起帮助她查找出跟不上节奏的原因:从来不预习。问她怎么学:“就是听老师讲啊,讲得好就听,不好就不听。”她的回答很有意思,也很坦诚。经过交谈和引导,她发现了学不进的问题所在:“学习没有问题意识,没有预习,欠缺思考。”后来,通过课堂和课后互动,她变得越来越敢问问题,也摸索出如何带着问题去学习的方法。欣慰这位同学的进步,自己也深有感触。一次互动,一次提问,拉近了师生间的情谊,甚至改变了一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在学习中将知识由厚到薄,在实践中再由薄到厚的过程。在他看来,师生互动,“问题”就是最好的“契机”。“你来问问题,我来发现你,我们之间,产生了‘最美共鸣’。”在分享学习经验的同时,既解决了问题,又提升了学习能力。
方主任认为,新华学子中从来都不缺敢干、实干、肯吃苦的人才。经贸系建立十年,为社会培育了一批批高级应用型人才和企业实干家。系里热门的专业之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林杨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10年毕业的他,在校学习不怕吃苦,出社会闯职场敢于打拼。现在已在互联网金融界成功立足,目前已做到善林(上海)金融广州区域经理。作为新华经贸系的教师,我们倍感自豪的同时也充满期待:“我们新华的经贸学子做不到理论最强,但我们可以做到在同类学校中动手能力最强。”依据学生的特性,采用他们喜欢的教学模式,用有实力的师资去引导,学校的资源也往实践教学这块投。好的学生加上好的老师加上好的资源条件,相信“高级应用型人才”将会是经贸系与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产生的最美共鸣。
27年从教不忘初心,一心装着学生。临近采访尾声,他不忘叮咛即将迈进社会真枪实干的2016届金融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推荐一本书作为毕业礼物——中山大学数学系毕业生李彪先生的《缠中说禅》,它也是一个博客上的系列文章。他饱含感情地说:“未来在银行、证券、基金等金融行业就职,我们的学生一定要讲究‘诚与信’,不唯利是图,不投机取巧,勇于克服人性弱点,修炼出优秀金融应用型人才应有的德行和气质。”
审校|方建国
责编|李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