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学子

学人学子

逸仙新华班专长导师刘勇“妙语连珠谈书法”

时间:2016年09月05日 01:27    作者:    来源:     点击:[]

逸仙新华班是我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之一。该班级旨在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品德优良、人格健全、身体健康、特长发展、有知识、有智慧、有能力和有修养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三导师制”培养模式是逸仙新华班的创新举措之一,其中专长导师包括校内、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专长培养、竞赛活动、实践活动、社会活动、公益活动等。
        为更好地指导我院逸仙新华班的学生,王庭槐院长邀请了知名旅美华裔书画艺术家,现任美国国际艺术家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华艺文学会会员刘勇先生担任书法专长导师。虽远隔万里,跨越重洋,但刘勇先生通过亲临学院讲座的机会,与书法特长学生面对面交流之后,拿出手机与大家面对面互粉成立了“逸仙班书法特长微信群”。从此,他始终坚持在微信群上分享知识、交流经验,亲自点评和指导学生作品等,以下是一些日常学习场景摘录:

■ 基本练习篇
陈晰同学:老师,您是怎么练习书法的呢?
刘勇老师:首先是多读帖,仔细分析、体会。初时多练用笔,掌握笔性,提高对毛笔的掌控能力,使之能够心手相应。有空时就临临、写写,检验一下。各人的具体情况不同,应根据本身的条件,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切记盲从!一定要这样、那样,或师古不化,或师命不违,拘泥于成规,都不可能大有出息。读帖就是对着法帖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找出、熟悉并掌握其用笔、结体和章法规律和特色。
郭裕恭同学老师,记得曾看启功书说,一个初学者练习书法时应先从结体上入手,有的书家说先从笔画入手,也有说从两者结合开始练的!这个问题上,有相对比较合理的说法吗?
刘勇老师当然是二者结合。笔画是书法的构件,结体是书法的结构。何种构件放在结构的什么地方,怎么放,是不同的。同是一横,有多种写法,应该结合结体,才能用得其所。当然,驾驭笔画的能力是书法的基础。
郭裕恭:气的连贯,概念上很模糊上!“气”字在书法的解释有具体的表现吗?或是抽象的!行楷书中的 气的连贯 可否理解为:字中笔画的变化之美及笔画之间的连接连贯,相互呼应?
刘勇老师说白了,就是运笔轨迹的连贯,笔笔承上启下。轨迹连贯,但笔墨不一定连,可以连带,也可笔断意连。象一条布满暗流的水沟,见到水的是明流,见不到水的是暗渠。明流是见笔,暗渠是笔意。不管是明流暗渠,这一条小始终是顺流而下,延绵不绝的。
郭裕恭同学中宫紧凑是否理解为在一个字的中间,字体结构的重心?这点不是很理解。
刘勇老师 欧字不是用九宫格来练习吗?3x3的格子,中间的格子就是中宫。中宫紧凑就是泛指字的中心部位要紧凑,周围也就相应地舒展了。可以形象化为「蜘蛛状」,放射状。譬如上面的微字就顶好,远字也不错,怀字就欠佳。道理是一样的,中间紧凑,周边舒展, 比较一下微字和怀、德、完等字,就知道中宫紧凑的重要。后三字中宫臃肿,没有精神。当然,有些碑故意使中间宽敞一些,使字显得宽博敦厚,是另一种风格,如金刚经、好大王。文字的撇太细而直,与捺笔无呼应,显得生硬。启功曰,作楷如行,应多领会。可从赵体中领会楷行的关系。
■ 硬笔临摹篇
程坤同学
老师,硬笔平时怎么练有效果?是拿张透明纸描字帖呢,还是拿本子临摹?
刘勇老师临摹较方便。用移影法把握结体。临时按写毛笔的笔触,当作写毛笔那样临,注意气脉之连贯。不要快,注意笔划的完整性,送笔时力送笔端。
唐豫同学临灵飞经,笔画僵硬,多年的书写习惯,一直感觉用硬笔临摹,结构比较容易掌握,笔画特点难写出来!是硬笔所限,或是火候不够,技术所限?
刘勇老师字距太局促,字与字之间气脉不通顺。试把每一字的最后一划与下一字的第一划一起写,意要连。字距宽松一些。是火候不够,不是笔之所限。可参考梁鼎光的钢笔字帖。以钢笔临王羲之诸帖,妙甚。
■选碑帖篇
唐豫同学
老师,寒假与一学欧体的同学讨论过学欧选碑帖的问题!他说九成宫为欧晚年的顶峰之作,故应学九成宫!我现在在练皇甫诞碑,为欧年轻时所作!我以为要从头学起,想听听老师的看法!
刘勇老师我比较赞成你同学的观点。学欧当然是要学他的精华,从学习他的不成熟之作开始的逻辑是什么?这就好比向短跑教练学跑步,要从学习人家蹒跚学步开始吗?没有道理嘛!是吗?再者,你学欧的目的是什么?是要成为欧阳询第二呢,还是借欧帖学习楷书基本功,然后再发展出有自己特色的书法?如果是前者,应选其最具代表性法帖,作深入细致解剖,找出用笔结体的特点和规律,然后各个击破。即便如此,充其量也就是欧阳询第二。如果是后者,与其临遍欧帖,十年磨一剑,倒不如有重点地学其精华,掌握其规律,然后多涉猎其他书家的法帖,积聚日后脱颖而出,发展郭氏书法的根基。供参考。
唐豫同学老师,再读欧帖时,想知道欧阳询写九成宫时是坐着写的还是站着写的,有这方面的资料吗?自己在临的时候,是坐着写的,托肘起腕,笔法是否讲究用力的源头?如写撇,是否用手腕的力量?我在写的过程中,写竖时,大部分用手指~中指之力往下拉,且肘相对固定;写横时,则手指相对固定,用大拇指带动小臂之力自左向右拖!
刘勇老师九成宫为寸楷,欧作书时理应取坐姿。临习时若1:1临写,当然也是坐姿。书法讲究用腕为主,手指助之。至于肘,写大字时当然要用到,写小字怎么用?所以,作书以应手为主,不必太过拘泥。多练习,多体会,自然可以得心应手。这几天看过一个视频,一个无手女孩用脚作书,也写得有板有眼!作书主要看效果,没有必要太过教条,非得这样那样。
郭裕恭同学学欧的同时,想兼习行书,哪家较佳?
庭槐院长:文徽明。
刘勇老师 欧体源于北碑,其笔法有魏碑的味道。对比一下张猛龙碑,就可一目了然。后世行书多源于南帖,由二王体系衍生而来。对比一下二王法帖、智永、赵、文、董,可以清楚看到这一脉络。鲁公变法,加了雄浑、大气的风格。直接源于欧楷的行书,除欧本人的千字文,欧临兰庭亭定武本(还是王,不过加了欧味)外,还真不多见。当代欧楷大师田英章的款字,也是二王一路。所以,多读帖,比较,选择你喜欢的法帖就可。二王、智永、颜、苏黄米、赵、文、董、王铎、鲜于枢等等,都是比较规矩而又有特色的名家范本。
■ 碑学与帖学
郭裕恭同学赵的哪本帖较好?刘勇先生:赵体最著名的是胆巴碑。你可以看到赵体基本上是行楷,不象颜、柳、欧,笔笔分明,几无连带。赵体行意较明显。启功的所谓作楷如行,当是象赵体的这样。并不是刀刻的就是碑学,写的就是帖。碑是指魏晋时期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的一种楷隶相参的书体,笔划方峻硬朗为特点,如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爨宝子等。清赵之谦、康有为以及当代书法家孙伯翔等精研魏碑,从中吸取营养,所作书法带有明显魏碑特点,称为碑学大家,但他们的书法仍是写在纸上。相反,许多古代书法名家的书法作品刻在碑上,得以流传至今,如兰庭序,神策军碑等,但它们一般也不称为碑体。赵字是典型的帖,虽刻在石碑上,也不是书法分类上的「碑学」。
郭裕恭同学嗯,碑学区别于帖学。临碑的拓本,为古人写于纸上后,经工匠刻于石碑上,有两道程序,加上前上去拓的话就有三道了。这时临碑,则较难透过刻法看笔法;而帖,大都写于纸上,像兰亭序,用笔则较易看出!这时,临碑与临帖,写出来的字也应该有所不同。
刘勇老师你所说的是真迹及其影印本和翻刻(包括木、石)及其拓片的区别。与“碑学”、“帖学”是不同的概念。譬如你说的兰庭序,是帖学的经典之作。但现存的兰庭序,都不是王羲之真迹。其中有冯承素摹写的“神龙本”,和禇遂良摹本纸本现存于故宫博物院;而定武本及定武吴炳本,则是宋徵宗时期在河北定武(今正定县)发现的、唐太宗命人据欧阳询摹写的兰庭序刻在石碑上的版本。同是临摹王羲之的帖学经典作品,不能说冯、禇摹本就是“帖学”,欧摹的並刻在石头上的定武本就是“碑学”。
郭裕恭同学看了两遍,里面涉及诸多历史及人物,还未能完全弄懂。
刘勇老师当然,碑和帖之分也不是绝对的。清翁方纲、何绍基、刘墉以及当代的周慧珺、秦咢生等许多书家都是兼收并蓄,取北笔南意,融合碑、帖两学之长而取得辉煌成就的。取其要旨就可以了:书法上的碑和帖不是以书作出处的材质,而是以书风流派来区分的。以二王法帖以及以此衍生的各大家为宗的,是帖,包括了几乎所有的从东晋王羲之以降直至清朝初期的所有知名书家的范本,不管是墨迹纸本还是石刻、木刻拓片,都是帖;以魏晋墓志铭和摩岩石刻以及以此衍生的书法,不管是出土碑版拓片,还是后世书家以此为宗作于纸上的作品,都是碑,主要就是原碑拓片和清朝嘉道以后的碑学大家作品,代表人物是赵之谦、康有为、包世丞、张裕钊,何绍基、才分守敬以及当代的孙伯翔、广东的秦咢生、黄子厚、曾景充等。至于历史人物,有时间就上网涉猎一下,长点见识。
■ 作品点评篇

刘勇老师诸位,始平公造像记及杨大眼碑是当年王院长师从广东魏学大家曾景充时临写过的碑版。“初心”出自《华严经》。虽然“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被许多人引用,但《华严经》经文并没有这句,应该是后人解经时加以引申而来。勿忘初心和不忘初心都有人用,意思是一样的,只是前者更有文学范一些。说“毋忘初心”也未尝不可。
庭槐院长:我觉得不和勿,后者委婉地劝导,更合本意。这句是我的组合原创,现在提倡追求卓越,但不能忘记学医的初心!
郭裕恭同学临摹皇甫诞军碑的。

刘勇老师临得不错!点画完整,结体还算匀停。有些字的笔画粗细不是很协调,譬如性、路、持等,可以调整一下。
庭槐院长:有自己的气质,但应该先放下特质,学习碑帖的精华,学会了再変成自己的东西。

郭裕恭同学图字的竖笔,业字的点,虽说写字不太拘泥于一笔一画,但此种写法,有些不理解,在古人的碑帖中,还未见过!不知从何欣赏?
刘勇老师: 对于那花里胡哨,噱头很多的江湖书法,不值一顾。还是要正本清源,追晋魏之风,习唐宋法帖,根基稳固,才是正道。
郭裕恭同学老师,请点评。

刘勇老师你的欧体笔法已具雏型,结体要多下点功夫研究。欧体结体的特点是中宫紧密,如放射状、蜘蛛状。中间紧,四周舒展,故欧字看起来好像小一些。结字险恻,不是四平八稳,而是先险,而后救之,故特别难。
王庭槐院长:大小不均,呆板,唯一可取是所寄意思!
■ 书法点评篇
刘勇先生:
王铎是近年来颇受追捧的行书、草书家。明末清初降清官员,人品受质疑,但书法确实不错。
庭槐院长:为什么近来才备受追捧?
刘勇老师一是因为他是降清者,以前不太提起,象宋四家的蔡,因为是奸臣,书法也没有象苏、黄、米那样被热捧。二是因为近一、二十年来书法审美取向的改变,书坛吹起尚丑风,实际上是贬雅,使得学二王、赵孟頫、文征明、董其昌等一路秀丽妩媚书风的书家受到冷落,而百姓又不太能接受太丑的象石开、王镛那样的东西,于是既具二王、鲁公底藴,又能彰显鲜明个性,雄强跌宕的王铎便备受追捧了。
郭裕恭同学老师,越看九成宫,越佩服欧阳询!今人难越古人呀!或者说是不可能超越古人!
庭槐院长:只要有心人,铁杵磨成针!
郭裕恭同学是,尽量吸取前人之精华!但仔细分析,由于科技的进步,今人所用书写工具发生了变化;其二,古代以书取仕,促使很多学子努力学书。相比之下,今人习书用功时间,远远不及古人。
刘勇老师启功老的讲座很值得一看。老人家许多观念都是真知灼见,明灯高照。启老在习书方面的某些观点,使前面我们交流过的一些东西得到印证。同学们在学习书法之余,还应特别领会启功老师古不泥,善于博采众长,加以消化,融汇贯通而为已用的治学方法,推而广之,对自己主课的学习,以及学习其它知识,也是很有裨益的。
王庭槐院长:勇:散之的草书好在哪里?启功的五体投地真否?
刘勇老师如上帖所言,散之草书书有所本,是师古派。脉络为二王、董其昌、王铎。其中董的潇散章法和王铎的枯润墨法对其书风特点的形成影响至深。林散之用笔极其讲究,主张“留、圆、平、重、雅”,有人说林散之书法如太极拳,这可能是最恰当的比喻,刚和柔在林散之笔下达到了比较完美的融合。其中锋行笔,线条如钢丝一般,能从纸面上立起来,挺拔而弹性十足,正是古人所说的“折钗股”、“屋漏痕”、“锥画沙”。而林散之书法线条的魅力,主要表现在其用笔的“活”。晚年,他对笔锋的运用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八面用锋,正、侧、偏、方、圆、虚、实、顺、逆、散诸锋并用,甚至可以说无锋不用,特别是他巧妙地糅进了一些山水画中的“皴法”意趣,微妙地拓展了笔法的表现力,既新又古,这种近于干擦的散锋,是他衰年变法的成功之处,加上使用长锋羊毫,创作出浑朴苍茫、酣畅淋漓、老辣纷披的大草,意外的精彩层出不穷。就书法的墨法而言,林散之的成就也极大。参考王铎,师黄宾虹,深得黄宾虹用墨之奥妙。林散之继承并发展之,将丰富的墨法自觉地运用于书法创作,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突破。他将浓墨、淡墨、焦墨、枯墨、润墨、渴墨、宿墨等绘画诸墨法,成功地运用于书法创作,前无古人。林散之更善于用枯笔,往往在墨竭锋散之后,还能仗其超凡的控制力,写出时隐时现、若断还连的笔画来。这些大胆的创新,是同时代人所不及的。散之草书乍一看可能不是人人喜欢,但是确实耐人寻味。启功五体投地是指他的佛法大礼?他学生说的,应该不虚。启功为皇族后代,又是鉴古名家,涉猎甚广,且博闻强记,会这些东西不奇怪。启功是真心佩服林散之。以下是一则趣闻逸事: 对谈:钟秀雄:听说启功见到林散之草书三躹躬,有这样的事? 王 罡:有的。那是1972年秋天,《人民中国》杂志(日文版)编辑韩瀚到启功家,当时启功住在西直门里小乘巷阴湿的平房里,身体和心情都不好。针对日本的言论,《人民中国》(日文版)要出一期书法特辑,启功先生听后很高兴。韩瀚问:“您知道林散之这个人吗?”“林散之?”启功先生想了想,摇头说:“不知道。”然后韩瀚把带去的字用唾液沾到墙壁上请他看。启功先是坐在椅子上看,继而站起,继而走到字跟前,脱下帽子,深深地躹了三个躬。 钟秀雄:林散之写字落款常常是“林散耳”,而不写他的名字“林散之”,这是为什么? 王 罡:启功见到林散之时,专门问过这个问题。林散之说,因为耳朵不好,听不到声音,所以就写林散耳。启功听后笑到,我以后耳朵听不到,也可以写成“启耳”,弄得两个老人哈哈大笑。 钟秀雄:为什么林散之的草书没有启功的价格高? 王 罡: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启功是中国书协主席;二是堂口问题,启功在北京;三是启功是皇室人员。过几年,也许再长一些时间,林散之的价格一定会超过启功,这是肯定的。

(逸仙新华班 文、图/刘勇 郭裕恭)
审校∣陈思燕
责编∣李清波
刘勇老师为逸仙新华班师生开展了“中国书画审美与传承”主题讲座

刘勇老师简介

刘勇,知名旅美华裔书画艺术家,现任美国国际艺术家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华艺文学会会员。他于2015年11月应王庭槐院长邀请,担任中山大学新华学院高级校外导师,对逸仙新华班书法特长生作专业指导。刘勇老师擅长国画、篆刻、书法。他的作品曾获广州书法大奖赛二等奖,瘞鹤铭碑国际书法大奖赛铜奖和广州羊城国际书画大赛铜奖。此外,他的国画、篆刻等作品曾在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等报刊发表刊登,并被旧金山中国画廊等收藏。



Copyright © 2018 GuangZhouXinHua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广州新华学院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120174号
制作维护:信息与网络中心

本网站支持IPv6网络

学校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华美路19号(510520)
学校电话:86-020-87065915
招生电话:86-020-87065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