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学子

学人学子

潘敬运:一生从教照亮他人,也照亮自己

——访首届教书育人模范潘敬运教授

时间:2019年09月30日 19:21    作者:    来源:     点击:[]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大力宣传表彰优秀教师典型,激励和引导广大教师努力争做“四有好老师”,学校在第35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开展了校内首届教书育人模范评选活动。经校内各单位推荐,人事处、校长办公室、教务处、学科与科技管理处共同审议,校长办公会决定,王秀岚等10位老师为学校首届教书育人模范,具体名单如下:

赵小蕾、张彦、曹颖男、李岚(法学)、林源、王秀岚、黄继炎、陈仲本、罗蔚茵、潘敬运。

潘敬运教授

潘敬运教授简介:

潘敬运,1962年毕业于中山医学院医疗系(中山医科大学前身,2001年与原中山大学合并为中山大学)旋即攻读研究生,师从中山医学院八大著名教授之一生理学家林树模教授。1965年获中山医学院生理学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直至2004年11月退休。曾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药理系进修循环生理两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3年,由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生理学会教学委员会委员、心血管生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生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广东省‘五个一工程’科学与技术带头人、“广东省‘五个一工程’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受聘《生理科学进展杂志》、《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中国动脉硬化杂志》编委、《中山大学学报》常务编委。曾先后任生理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生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山医科大学基础学院副院长、中山医科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山医科大学和中山大学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和中山大学教学督导组医科组组长、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教学督导组组长;现任中山大学教学督导、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教学督导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教学生涯始于学生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苏联将援建中国的专家学者全部撤回,新中国的经济建设陷入困境。国家决定自主培养一批可以承担基础研究的高素质人才,从大学四年级中挑选一批优秀学生提前到重点大学教研室进行培养。当时仍是大学生的潘敬运便成为“幸运儿”之一,被挑选到中山医科大学生理学教研室进行为期两年的“特殊培养”。

潘教授回忆起两年的培训经历,仿佛历历在目:由于培训生肩负着建设国家的责任与使命,教研室对他们要求十分严格。要求培训生每日跟班听老教师讲授的理论课,做好笔记;厘清概念,认真梳理听课心得;熟练掌握知识点、难点,达到可以授课的水平;阅读相关参考书。此外,每学完一个篇章,便要向老教师汇报,用自己的思路将该篇章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以检查对知识系统掌握完整程度,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提高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

教研室要求学生完成的所有实验和其他实践达到操作娴熟的程度。例如,实验报告要用最简练的语言反映实验的内容,以论文的标准要求学生认真对待每一篇实验报告。教研室还要求培训生学习相近学科的课程,与本校生一起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等,并一起考试评定成绩。

“我们在老教师指导下带一个小班的实验课。在带实验课时,学生经常提出许多问题,有些问题我们答不出来,课后到图书馆查找或请教老教师,在下次实验时再回答学生。”潘教授说道,“我们还用了半年时间进行临床实习,为基础与临床结合打下良好基础。”

两年的培训为潘教授和其他培训生打下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自学能力、学习的思维和方法明显提高。在良好的学科基础上,潘教授继续为期三年的研究生学习,提高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科学思维能力,为今后从事教育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教学功夫永远在路上

1965年研究生毕业后潘敬运留校任教。任教期间,潘教授对课堂抱有敬畏感,讲课如履薄冰,他花大量时间备课,上图书馆找资料。他说:“讲课不但要传授知识,讲清难点,更难的是在讲课过程中,了解前人是怎样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得出现有结论,要在讲课过程中不断的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让学生掌握学习生理学的思路和学习方法。不能误人子弟,花再多的功夫准备也不为过。”潘教授每次讲完课后,都会做反思记录,回忆学生对哪些问题不大明白,以便改进。

潘教授从教40多年,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多项科研项目,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30余人。和学生一起看书、读杂志,都是潘教授的“常规项目”;看报纸、看电视,了解国内外动态也是他的“必修课”。他感言,与学生一起学习生活充满乐趣。

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潘教授与毕业生“较上了劲”。“有的学生很自信,认为自己的毕业论文写得足够优秀,结果被我成篇大段地删改,感到十分委屈”,潘教授回忆道,“但是当同学们认真读过修改后的论文时,便又羞愧又感慨,认识到了自己在专业领域的不足之处”。只要是为了学生好,潘教授从不觉辛苦。有的学生提前毕业并已经拿到出国护照,准备启程留学,但毕业论文却怎么改仍是有问题。潘教授知道后,为了不耽误学生出国,大年初一还回到办公室,在爆竹声中批改论文。

蜡烛燃烧也照亮自己

潘教授独特的讲课风格和清晰的授课思路深受同学们喜爱,连续几年被学生评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退休后,潘教授已经不再带学生,但学生们仍依旧亲切地称呼他为“潘博导”。

“虽然我已离开教坛多年的,但同学们仍都记得我这位‘教书匠’”,潘教授笑着说:“每当遇见当年的学生时,学生总会说你教过我的生理学,让我觉得自己的人生特别有价值”。有一次,潘教授在深圳遇到一位已毕业20多年的学生,那位学生不但记得潘教授讲过生理课,甚至还记得讲课的内容和细节,让潘敬运教授感到十分的惊讶和感动。

回顾求学和任教的经历,潘敬运教授颇有感触,“如果没有学生,就不会有今天的我;如果没有我兢兢业业的教学,学生也不会记得我;如果没有培养研究生,也不会有我天天泡图书馆查资料、紧跟学科前沿,终身学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潘教授认为“自己像燃烧的蜡烛,照亮他人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

做督导,当参谋,发挥教育余热

退休后的潘敬运教授,担任了中山大学的督导,2008年又被敦聘为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教学督导。潘教授认为,担任督导首先要找准督导的定位,那就是当参谋。他要求自己做到“三个不”,即“参与不干涉、建议不决策、帮忙不添乱”。

潘教授凡事亲力亲为,坚持完成教学督导的三项基本工作:一是随堂听课,坚持督导教学,“通过我们的指导和鼓励,他们提高很快。要知道,今日的青年教师就是明日学校的中坚力量,应创造条件让他们尽快成长。”潘教授指出,青年教师的可塑性很大,但有的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讲课效果有待提高。同时在办学的早期,我们的教师大多数来自母体学校,因此必须尽快的从研究型大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转变成应用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二是帮助学校和各院系制定和完善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三是评审各类教学、科研项目的立项申报和结题。“此外,我们督导也要加强学习,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才能跟上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步伐,才能当好督导。”潘教授露出了一丝微笑。

如今,潘敬运教授已陪伴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走过了十一个春秋,他感慨道,“尤其是王庭槐教授任校长后,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在各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校培养的人才也开始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

采访尾声,潘教授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国庆祝福:“祝福国家更加繁荣富强,人民更加幸福美满;祝愿中大新华越办越好,办成高水平、应用型、有特色的位居全国前列的独立学院。”

来源:中大新华记者站

文/王汇琳 黄要武 李连欢

图/黄要武

审校|潘敬运

责编|刘赟

辑|黄要武

Copyright © 2018 Xinhua College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广州新华学院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120174号
制作维护:信息与网络中心

本网站支持IPv6网络

学校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华美路19号(510520)
学校电话:86-020-87065915
招生电话:86-020-87065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