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学子

学人学子

新华诗情

时间:2015年12月30日 18:45    作者:    来源:     点击:[]

     把王庭槐院长的诗歌翻译成英文,并在接待首届中山大学国际作家写作营的作家们期间朗诵,纯粹是“阴差阳错”。
    大约是十月份,有一次和外语系主任廖益清教授聊天,无意中得知,我院院长王庭槐教授是位诗人。她问我能不能把他的诗歌翻译成英文,把他的诗歌作为文学翻译课的作业让学生练习。我刚来学院工作不久,连王院长是谁都不知道,更不要说了解他的诗歌了。况且我虽然搞文学翻译多年,但就像很多所谓的文学爱好者实际上只是喜欢看小说一样,我所谓的文学翻译,基本上就是翻译小说,其他体裁如诗歌、散文和戏剧基本没有翻译过;我的翻译作品全部是英译汉,没有汉译英。我知道自己“吃几个馒头喝几碗汤”,凭我肚子里这点洋墨水,要把汉语的诗歌翻译成英文诗,水平还差得远。
    然而廖主任的主意的确富有挑战性,也有些诱人。我虽然有些犹豫,但还是答应了下来。不过说实话,能不能翻译出来,连我自己都不知道。
    在拿到诗作之后,我一看就喜欢上了,那一行行优美隽永的诗句,那一个个新奇独特的意象,都使人爱不释手。

    “远远望去,/一片淡淡的鹅黄。/驱车前往,/春却在似有似无间迟疑……”(《早春》)
    春在迟疑,我却不再迟疑,迫不及待地读了下去,一行行富有哲理的诗句映入眼帘:
    “秋天的斑斓,/是叶子生命的最后绽放。/落叶的凄美,/是舍别生命的宣言。/如果没有严冬的酷寒,/树必不作弃舍的选择。……”

    形象、生动、深刻、感人……所有这些感觉似乎都还不足以表达我读诗的感受,然而我知道,我被深深地打动了。
    于是,翻译就变成了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译者首先被原作所感染,有了灵感,产生创作的冲动,然后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作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于是,我的第一首英译诗歌就这样诞生了。
    “阴差阳错”也能出翻译作品,这是我多年的文学翻译生涯中从来都没有过的。翻译家傅雷讲过,译者和原作应该有一种缘分,也许,这就是缘分?

 


 

    为了深入了解译作,我专门对诗人进行了访谈。我了解到,这位“诗人院长”竟是一名生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不是搞文学的。我很好奇,在如今文不通理、理不通文的大环境下,居然有位科学研究成就卓然的生理学专家有如此深厚的文学修养,居然能写一手漂亮飘逸的文字,能写出俊逸秀美的诗篇,倒使我深感意外,一种深深的敬意不禁油然而生。
    访谈中,我了解到,王院长从小就喜欢古典诗词,很多古诗他都能顺口背出,读大学期间,他在学好本专业课程的同时,课余阅读了大量古今中外著名诗人的作品,常常陶醉在那优美的诗的意境之中,诗读多了,渐渐地,便有了写诗的冲动。上世纪九十年代,创办《家庭医生》杂志,王教授是主要创办人之一,他与编辑部同仁一道创造了中国期刊发行量的奇迹,和当时的《女友》、《知音》《读者》等杂志一样,红遍了全中国……。他说,当时,杂志上需要有补白的地方,往往都是他写一首小诗什么的填上去,于是一首首诗歌就这么诞生了。
    我想,可能就是这一个个“补白”,使这本医学通俗刊物顿时充满了亮点。
    令王院长感怀不已的一件事是,他用诗歌“救人”的故事。
    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在《家家乐》杂志发表了一首诗《平静》,后来编辑部收到一封来自上海的信,信中说,他的一位好友生活中遇到了伤心事,闷闷不乐,有了轻生的念头。在读到《平静》这首诗后,他心情居然好转了,但却整日沉默不语。朋友不知道该怎么开导他,就给编辑部写信,并附上一元钱,请编辑部把信转给诗的作者,请他再写一首《沉默》。
    王教授读完来信,深受感动,他绝没有想到,自己一首平平常常的诗,居然能起到这么大的作用。为了不辜负这位热心读者的厚望,写出他“布置”的“命题作文”,他翻出了以前写的一首诗《小草》,重读的过程中,灵感迸发,演绎出了诗歌《沉默》,于是就有了《沉默是金》(外一首),依然发表在《家家乐》杂志。那位读者从此也放弃了轻生的念头。
    原来诗歌还有这样的作用,是诗人和读者都没有想到的。

 


 

    原以为翻译完了,等着在文学翻译课上给学生当作业练习就是了。没想到,我译的这首很不像样子的诗阴差阳错又派上了用场。
 

\
王庭槐院长(中)、本次活动组织者中山大学戴凡教授(左)陪同作家参观校园


    十一月初,中山大学外语学院由戴凡教授领衔组织,举办首届中山大学国际作家写作营活动,邀请了来自英国、美国、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埃及等多个国家的作家来我国从事创作和学术交流活动,同时邀请国内的翻译家参加其中,和作家们进行深度交流。王院长巧借资源,决定邀请这些作家和翻译家们来我院访问,给我院师生提供一个和外国作家近距离接触,从而提高英语口语和写作能力,深入了解英语文学的绝佳机会。我院外语系派出英语写作课的几位老师,四十多位同学参加交流,阵容蔚为壮观。更有中山大学外语学院戴凡教授和曹素贞主任两位优雅的女士全程陪同,与作家们聊文学,谈创作,诵诗歌,更是热心地担当起义务翻译,两位女士用雅趣的中文,纯正的英文,将中英文诗歌娓娓道来,拉近了我院师生与国际作家们的距离。
    这些作家当中有一位是现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任教的加拿大籍华人,颇有名气的小说家玛德莲·邓(Madelein Thien)。她那柔柔弱弱的样子,乍一看很像一个邻家女孩。她告诉我:她祖籍广东,在加拿大很多时候就是吃广东菜,所以在这里吃饭就像跟家里一样。她还说:她的两本小说中文版权都卖给了上海的久久文化有限公司,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我说:巧了,我也和久久文化很有缘份,曾和他们合作翻译过美国著名作家,《教父》作者马里奥·普佐成名之前写成,如今“重见天日”的长篇小说《通向慕尼黑的六座坟墓》,我的这本书也是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我表示希望有机会翻译她的作品,她愉快地答应了。
    夜游华阳湖,船上一片欢声笑语;下了船吃饭,大家依然相谈甚欢。我很意外地了解到,参加这次写作营活动的作家,很多都是诗人,比如有澳大利亚诗人、评论家珍妮·琳(Jeanie Leane)博士、菲律宾诗人里嘉多·德·翁格利亚(他让我叫他里基)(Ricardo de Ungria)、埃及诗人嘉勒德·科米赛(Khaled khmissi)、第四代新西兰华裔诗人、剧作家和新西兰国家广播电台节目制作人琳达·董·厄尔(Linda Chanwai-Earle)以及清纯可爱、温柔美丽的英国黑人女孩儿,深爱着唐诗宋词的诗人艾琳·庞(Eileen Pun)。
    诗人相聚,话题自然离不开诗歌,谈之不足,则必诵之。
谈笑间,王院长又一次展现出他诗人院长的情怀。他站起身来,说,他要朗诵一首他写的诗《早春——写在纽约西点花园》,以“抛砖引玉”。他那带着浓浓的广味儿普通话,那满怀激情的朗诵,都别有一番韵味:
    “远远望去,/一片淡淡的鹅黄。/驱车前往,/春却在似有似无间迟疑……”
    一开始,就赢得了个满堂彩。 
    “不想昨夜的和风,/竟让我释去满腹的狐惑。/今早撩开窗帘,/眼前却是一派生机。/朝阳乍出,/枝头的鹅黄已成片片新绿。”
    “我想/秋天的斑斓,/是叶子生命的最后绽放。/落叶的凄美,/是舍别生命的宣言。/如果没有严冬的酷寒,/树必不作弃舍的选择。/而对落叶的悲伤,/只是悲天悯人的情感。/其实/叶子壮丽的选择,/是为了来年春风里的更生。”
    “生命的转换,/不必无谓的伤感。/且看今日的枝头,/喷薄出无尽的生气。/无数错杂的枯枝,/竟展着生命的颜色。/最美是那樱桃,/已迫不及待的招摇,/枝头的嫩芽未露,/花蕾的初红,/已透出无限的娇羞。”

    一阵热烈的掌声过后,我开始用英语朗诵这首诗的英译文。说实话,诗歌倒是翻译出来了,但是译得究竟如何,我心里实在没底。英语读者读了会不会有原文读者一样的感受,我更是不得而知。如今,面对这么多的英语诗人,真是把我架在火上烤了……

Early Spring
(Written in the West Point Park New York)
Looking afar,
I saw a vast hue of yellow. 
Driving near,
I found the spring hesitating.
It’s last nights breeze
That blew away my suspicion.
When I pull aside the curtain,
The window is full of vitality.
The sun is rising,
The yellow branches have become green.
I wonder if
The multicolored autumn
Is the last bloom of leave’s life.
The sad beauty of the fallen leaves
Is the declaration of their parting forever. 
If there were not freezing cold in the winter,
Trees would not choose to sacrifice.
That we are sad for the fallen leaves
Is just to pity the fate of ourselves!
In fact,
The magnificent choice of the leaves
Is for their rebirth in the next spring.
Be not sad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lives.
Look, the trees
Are overflowing with vigor.
Many disordered dry branches
Are showing life’s color.
Cherry, the most beautiful tree,
Is waving in the wind urgently.
Though leaves’ sprouts are not seen,
Pink flower buds
Have already shown their shyness.
April, 2010
   
我嘴上朗诵着,心里却“扑通扑通”直打鼓。念完了,会场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Hurrah”、“Hurrah”的叫好声。我知道,这是在赞美王院长的诗写得好。原作好,译文才有可能好,尽管如此,我还是感到非常高兴,我的译文被接受了,一块悬着的心这才像石头一样落了地。

\
王庭槐院长深情朗诵《早春——写在纽约西点花园》,杨振同副教授同声传译
 
 

   王院长和客人们交谈,用的居然是英语。我们几个英语老师本来是随时准备“救驾”,给他当翻译的,可是我们发现我们这些“小翻译们”基本派不上用场。
    他走到澳大利亚诗人、文学评论家珍妮·琳身边,她对王院长的诗赞不绝口。她说:纽约西点花园她去过,所以听来很感亲切。她很喜欢这首诗的层次美。王院长谦虚地笑笑,对她的赞扬表示感谢。
    王院长的“砖”一抛出去,还真的引来了一块又一块“玉”。在场的诗人们一个个亮出自己的“绝活”,争先恐后地朗诵自己的诗作。参加采访这次活动的学生记者谢晶晶同学也不甘示弱,大大方方地走上去朗诵了一首自己写的小诗,是结语诗,却把晚会推上一个小小的高潮。最有意思的是菲律宾著名诗人里基(Ricardo de Ungria),他拿着诗集走上前去,没有朗诵,先玩起了“口技”,用口哨声吹出一声声清脆的鸟鸣,然后朗诵起那充满田园诗色彩的诗篇。我想,如果这样的朗诵再配上音乐,那将是一首怎样的绝唱?

\国际写作营作家代表、谢晶晶同学朗诵分享自己的创作

    我和他邻座。回到座位上,我们继续神侃。他对我说,他在菲律宾一所大学讲授中国古典诗歌。我问:是用中文还是英文讲?他说,用英文。我担心菲律宾的学生可能对中国诗歌不感兴趣,如今英语专业的学生有几个喜欢诗歌的呢?当我抛出我的疑问时,他的回答却颇使我意外,他说:他的学生非常喜爱中国诗歌。既然他讲的是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本,我突然想到,我手边就有一本古诗词的英译本,叫《汉诗英译名篇选读》,华中师范大学华满元、华先发两位教授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是我前不久从学校图书馆借的。我从书包里拿出这部书给他看,并告诉他,一首中国的诗歌有好几种译文,每一种译文都非常不一样,所以,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是通过中文原文来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美。
    我自顾说着,却发现他已经完全沉浸在那本书中了,我说的话他全在敷衍。看着他的“馋”样儿,我禁不住乐了。我突然冒出个想法:干脆把这本书送给他得了。可又转念一想:不行!这本书是学校图书馆的,不是我自己的。这样随便送人是不好的。
    正踌躇间,王院长朝这边走了过来。我拉了拉他的衣袖,悄悄地说:这位菲律宾诗人非常喜爱中国古典诗歌,我给他看这本诗歌英译本,他看得都入迷了。我倒是想把这本书送给他,可是书是图书馆的,我不能自作主张送给他。您看能不能送给他呢?王院长非常爽快地说:“好啊。既然他喜欢,就送给他了。”
    我把王院长的意思用英语转告给那位诗人,他脸上露出了惊喜的笑容,一个劲儿地说“谢谢。谢谢。”
    接着他问王院长:“能不能签上您的大名?”
    “当然可以。”王院长又对我说,“签上我的名字,你再签上你的名字,就算是我们两个送给他的啦。”
    签完了名,那位诗人又提出:“能不能把王院长的诗稿送给我一份?”
    当时我们手边只有一份,但王院长还是很高兴地送给了他。
    于是宾主皆欢……

 

\王庭槐院长题字于《汉诗英译名篇选读》并赠予作家Ricardo de Ungria
\
新西兰作家Lynda Chanwai Earle临别谈到母亲是番禺人,曹素贞主任现场翻译


 

    夜阑更深,终于到了分手的时刻,王院长真诚地邀请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们再来新华学院做客。他说:“欢迎你们明年再来麻涌小镇,欣赏华阳湖美丽的风光;欢迎你们再来新华学院做客,新华学院随时欢迎你们。”一语未了,又是一阵阵经久不息的掌声。这醇香的酒,这优美的诗,这浓浓的情,这深深的爱,都久久地、久久地留在新华人的心中……

                                        2015年12月28日匆草于莞邑
 

(文/ 外语系  杨振同  图/宣传与新闻中心)
 

作者简介   
    作者系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英语专业副教授,文学翻译家。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广东省翻译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文学译著六部,发表文学翻译作品约二百篇,发表论文17篇,共计逾二百万字。


 


 



Copyright © 2018 Xinhua College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广州新华学院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120174号
制作维护:信息与网络中心

本网站支持IPv6网络

学校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华美路19号(510520)
学校电话:86-020-87065915
招生电话:86-020-87065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