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

喜讯

夏书章教授最新力作《论实干兴邦》正式出版

时间:2016年04月12日 17:33    作者:    来源:     点击:[]


         近日,97岁高龄的中国当代行政学奠基人,“中国MPA之父”,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发展专家顾问委员会高级顾问夏书章教授的最新力作《论实干兴邦》一书由中山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关于“实干兴邦”的讨论,是一个正在进行的热门课题,并且需要持续深入讨论下去。夏书章教授此次出版的《论实干兴邦》一书,分绪论、总论、专论和结论四大板块共16章,系统阐述了“实干兴邦”所必需的前提与基础条件、相关的理论与制度支撑,以及中国在“实干兴邦”进程中的成功案例及其方法措施,最后提出“实干兴邦”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干兴邦”就是要实现中国梦。“实干兴邦”,不是小干而是大干,不是单干而是共同干,不是关起门来干,而是在改革开放中干。我们的“实干兴邦”也正是要面面俱到地干下去:实干首先是要干而不是不干;实干是真干而非虚干或假干;实干要干对不要干错或白干;实干要干好有高效而非低效;实干要会干而不是蛮干乱干;实干要敢干敢闯和敢于创新;实干要提倡巧干而不是笨干;实干注意合作而非只顾单干;实干要全力以赴和全神贯注;实干应精益求精而不草草了事;实干要准备大干苦干和快干;实干注意勤俭节约和降低成本。
    本书从阐述何为“实干兴邦”说起,结合现代管理、人力资源开发、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干兴邦等多方面详述实干兴邦的实际意义,列举生动鲜活的实例加以说明,并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干兴邦就是要实现“中国梦”。其所包涵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无不对“实干兴邦”有直接指导作用。

   \

       夏老说:“作为一个出生在‘五四’运动前夕的中国老人,抚今思昔,不能没有‘生不逢时老逢时,耄耋欣幸历盛世之感。旧社会每况愈下,难免有江湖越老越寒心’之叹,如今的中国日新月异、渐入佳境,且常有跨越式进展,则足以令老人愈老愈开心和更加有信心。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我们‘实干兴邦’大业绩效卓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争取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 中国梦’已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一点也没有夸张,真是形势大好,不是小好!”

    作者简介:夏书章,1919年1月生,江苏扬州高邮人。中国MPA之父,历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系副主任、研究所长、中山大学副教务长、副校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等。曾兼任中国政治学会第1-3届副会长、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政治管理类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行政学教学研究会第1-2届理事长(第三届顾问)、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客座教授、联合国文官制度改革国际研讨会顾问等。获(世界)东部地区公共管理组织(EROPA)“杰出贡献”奖牌,中国老教授协会“老教授科教兴国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美国公共行政学会颁发的2006年度“国际公共管理杰出贡献奖”。
    现任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名誉院长、教授、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百家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教授,中山大学行政法研究所名誉所长,兼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中国政治学会、中国老教授协会顾问,广东老教授协会名誉会长,武汉大学政治学系名誉主任,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财经学院法学院名誉院长,汕头大学、江汉大学名誉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南京大学兼职教授等。2013年10月当选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名誉会长。


精彩试读:
三江源生态保护:投入75亿元之后
    说起三江源,人们的脑海里常会浮现这样的场景:天高云淡,鹰击长空,绿野莽原上野牦牛、藏原羚、白唇鹿等野生动物或奔跑或徜徉。在三江源的局部地区,如此壮阔的景象确实可见。然而,整体仍在退化。
    2013年8月上旬,笔者来到位于黄河源区的玛多县,沿着唐蕃古道向黄河源头所在的曲麻莱县出发。沿途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时常可见一片片牧草稀疏的沙砾滩。每当大风刮过,这些沙砾滩即刻成了沙尘源,沙尘扑面而来,恨不能塞进人的每一个毛孔。
    “这就是‘黑土滩’,荒漠化的前兆。”在花石峡,玛多县农牧农业局局长朵华本告诉笔者,对于地处世界屋脊的三江源地区来说,这种“黑土滩”现象一出现,如不及时进行“治疗”,“黑土滩”就会像传染病一样蔓延,危及周边草场。
    据统计,三江源区的15亿亩退化、沙化草地中,失去生态功能的“黑土滩”面积达7000多万亩。值得庆幸的是,在玛多县境内一些“黑土滩”上已呈纵向排列,长出了两三厘米高的矮草。“这些都是人工补播的青海本地草种。”2013年4月,通过5524万元的投资,玛多县对境内5524万亩的“黑土滩”开始了这样的治理。
    “黑土滩”治理属于国家项目。其实,自从2005年国务院正式启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工程后,青海境内大规模的“黑土滩”治理活动也陆续进入高潮。按照当年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国家计划投入75亿元,利用7年时间,使三江源区域的退化、沙化草地得到治理和恢复。
    除了“黑土滩”治理,75亿元的投入对象还包括封山育林、草原防火、森林防火、鼠害防治、沙漠化治理等诸多项目。
    眼下,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正进入最后的评估验收阶段。总体来看,目前三江源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生态环境局部有所改善,草原退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
    而在青海省境内,对于这样的成效人们多抱有审慎的乐观。从草原上的牧民到省内的官员皆在反思:在过去这段时间里,到底哪些经验和做法是值得继续的?生态保护和民生保障是怎样的关系?三江源地区要发展什么经济?国家的生态补偿究竟解决什么问题?在国家连续投入7年之后,关于生态保护的这些疑惑,仍没有得到完全的解答。

草原上的招鹰架
    牧民、基层政府的执行者以及地方学者对围栏禁牧执行多年后的效果提出质疑的时候,他们更多是基于经验,这种经验是否可靠?能否依赖于此,适时做出政策调整?这些问题值得决策者深思。
    这些保护的经验是从当地人的生活实践中逐渐总结出来的。尽管这些知识看起来可能有些混乱,甚至被视为落后,却在数千年中保护了当地的环境。吴玉虎表示,以“草库伦”为代表的围栏保护做法是从内蒙古照搬过来的,但是三江源地区和内蒙古的地形、气候有极大差异,需要区别对待。
    “三江源的发展政策制定当中,需要发现千百年延续下来的放牧制度,即游牧文化的合理内核,顺应文化演进规律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实践证明,在民族地区采取一刀切的政策措施,往往会导致意想不到而又更为窘迫的政策效果。”国家民委监督检查司民族管理处处长胡敬萍在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平衡发展论坛中指出。
    胡敬萍认为,草场的形成、植物群落的分布,都和放牧的牛羊以及生活在那里的人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不是一个纯粹的自然生态系统。如果这个关系被打破,将来带来的还有整个社会组织结构与关系的失衡。现在看到有些地方已经把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剥离,以为这样就可以保护草原的生态,保护三江源的生态。
    基于黄河源区当地经验的调整,其实正在发生。在三江源地区采访,一路走来,时常会看到草原上每隔几百米就竖起一根3米多高的电杆,顶端固定着一个小木箱,这其实是草原上刚刚兴起使用的招鹰架,目的是防治鼠害。
    “玛多县鼠类危害面积占到全县可利用草场面积的50%以上,过去都是用药物、生物毒素饵料来灭鼠,最早用过硫化氢。但实际上,用剧毒化学药物杀灭鼠兔,结果却适得其反,鼠兔越来越多,而鼠兔的天敌老鹰、沙狐等却因为类似二次中毒,越来越少。”朵华本感叹,其实当地牧民都知道,鼠兔的繁殖速度惊人,而且是不可能灭绝的。
    鼠兔是三江源地区高原生态食物链的一环,意识到这一点,“灭鼠计划”如今改为“鼠害防治”。招鹰架不失为回归自然的做法,其实就是给鹰提供一个人造平台,既扩大了鹰的视野和控制范围,也为鹰提供了产卵孵雏的巢穴。如今,在玛多县境内随处可见翱翔的雄鹰。防治区平均有效鼠洞数由实施前的每亩1500个减少到了60个。

 
(来源∣中山大学新闻网)
责编|沈美辰


Copyright © 2018 Xinhua College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广州新华学院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120174号
制作维护:信息与网络中心

本网站支持IPv6网络

学校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华美路19号(510520)
学校电话:86-020-87065915
招生电话:86-020-87065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