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讲:读懂泥巴里的新乾坤
12月13日,由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校友会主办的,主题为“读懂泥巴里的新乾坤”的讲座在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东莞校区定静楼①D202开讲。此次讲座诚邀韩山师范学院文化人类学石中坚教授以及我校14级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校友张泽锋担任主讲嘉宾。
我校校长助理林秋贵、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蔡照波院长、学生处徐仲亨副处长、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党总支帅莉副书记、学生处资助中心罗万玲副主任出席了讲座。讲座由校友会办公室主任余醒雅老师主持。
石中坚教授以小故事幽默开讲,为在场师生讲述了茶文化对潮州人的影响。茶文化与潮州人联系密切,喝茶早已变成潮州人生命里的一部分。他分别从生存策略、经济功能、礼敬传统、敦睦乡情四个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
工夫茶是讲究泡茶方式的,泡的时间短,茶清香四溢;泡的时间长,则味浓郁厚重。石教授介绍,潮州人习惯用小杯喝茶,原因是潮州人喜喝浓茶,这是潮汕人的祖先根据实际情况和地理环境等因素探索出来的一种策略,当地空气湿度大而人们难以排汗,所以有了小杯茶的出现。在品小杯浓茶的空隙时,谈着自家的趣事,聊着近期的发展,着实让人向往。
石教授指出,茶叶在潮州市里面算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产业,经济功能不容小觑。从潮州每年的GDP来看,茶叶占据了经济市场的百分之十左右,除了茶叶的生产之外,还有与茶相关的冲泡工具。茶文化带动了工艺类的发展,品茶变成了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并且由于它的经济功能比较明显,因此参与茶文化发展的生产者越来越多。
典型的工夫茶有三个茶杯,三个茶杯合起来就是‘品’字,因此喝茶讲究品味、讲究品质。品工夫茶有个特殊的做法,便是‘杯少人多’,一来可以留下一个相互退让的机会,二来可以在这个推让的过程中以赞美的语言说服对方将茶喝下去。赞美的话语,让人们容易接受,让很多事情有了交流和沟通媒介,体现礼敬传统。
石教授表示,潮汕人多外出经商,因此海内外都有“潮人”。通过茶,海内外的“潮人”便有了联系,这种联系是深入骨髓,植入灵魂的。通过茶,“潮人”寄托对家乡的思念,也得以通过茶广交朋友,维护感情。
石教授用“精细、务实、随和、团结、乐观、拼搏”十二个字简要地总结了潮人精神与工夫茶的联系。在分析好茶壶与泡好茶的关系时,他认为,由于手拉壶易吸附,所以冲泡工夫茶最好的工具是用手拉壶,茶易在茶壶中积淀,有了积淀则使茶更醇厚。
石教授强调,茶壶的选用标准与要求分别是三山齐、壶身薄和出水流畅。三山齐意为将茶壶倒过来时壶嘴、壶钮和壶把都要在同一水平面上,目的是为确保茶的品质;壶身薄是利于保温、更显小巧;出水流畅是预防茶闷太久,且出汤时间应控制在五到六分钟。
张泽锋校友通过图片为大家展示了传统手工艺“手拉壶”的制作过程,大致包括如下七个步骤:揉泥、拉坯、拉壶盖、修坯、搓壶嘴和壶把、壶嘴和壶把的安装、烧火。
他表示,手拉茶壶的制作凝聚了壶艺匠人的心血。制作手拉茶壶费时费力,要做出一把好壶需要半个月以上,每一把茶壶都必须严格地经过七个程序的磨练。张泽锋校友还为在座师生展示了修坯以及搓嘴把所用到的工具,让在场师生更直观地了解制作手拉壶的艰辛和不易。
张泽锋校友分享自己的创作历程,在某一次遇到天空出现火烧云现象时,与父亲探讨是否能将其融入手拉壶的创作中,虽然父亲起初反对,但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创新,创作出一个火烧云形态的作品。
张泽锋校友表示,灵感源于生活,将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体悟融在作品中。他还展示了部分潮州手拉壶技艺演示活动图片,并介绍道,潮州手拉壶是潮州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里的一枝奇葩,是老祖宗留下的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并呼吁新一代的青年要珍爱它、传承它,更要弘扬它。
现场互动环节中,同学们踊跃举手提问,石中坚教授和张泽锋校友都耐心地为同学一一解答,令在场师生对“泥巴”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受益匪浅。
林秋贵校长助理对石中坚教授和张泽锋校友的热情开讲表示感谢,讲座的主题和内容充分体现了良好的人文教育气息,这有利于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学子人文素养的熏陶。
不少同学表示,通过此次讲座不仅了解到了潮州的茶文化和手拉壶的制作工艺,而且自身也受到了民间工艺的熏陶,与此同时也被这种匠人精神所打动。希望当代人都能够多了解一些优秀传统技艺,去珍爱、传承和弘扬。
主讲人简介:
石中坚,文化人类学教授,高级评茶师,华鼎国茶评审专家委员。主要从事潮州文化研究,工夫茶文化研究。
张泽峰,工艺美术师,潮州市裕德堂壶艺研究所艺术总监,系百年老字号裕德堂第五代传人,在其父亲张瑞端-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的精心指导下,技艺日渐精湛,其所创作的作品屡获大奖,深受到壶艺藏家青睐。
文/陆紫睿 图/邬文江
审校|余醒雅
责编|鲁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