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讲:项裕荣教授讲学新华:古代小说的主题累积性
为了让新华学子了解古代小说的主题累积性,我校特邀文学博士、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项裕荣教授开设讲座——“以《西游记》为例谈古代小说主题的累积性”。讲座由我校学科与科技管理处和中文系承办、中国语言文学系(以下简称中文系)学生会协办,于11月9日下午在东莞校区定静楼②A302举办。我校中文系宋俊华主任主持讲座,党总支副书记杨帮琰及麻涌一中的萧顺芸老师、李燕萍老师出席讲座。中文系学生参加讲座。
宋俊华主任在致辞中指出,古代小说是中文系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和学习领域,有很多话题值得我们讨论。其中,古代小说的主题累积性是学者讨论的重要话题之一。如何理解古代小说的主题累积性?项裕荣教授将以《西游记》为例向在座的师生进行详细讲解。
项裕荣教授首先抛出一个“何为主题?”的问题,他阐释道,主题一般是读者读完作品后对思想内容的理解,而解读作品又分为三个层次:最高的层次是宗教哲学的层面;第二个层次是政治伦理层面;第三个层次则是功利层面,指读者会欣赏某个小说人物,项教授以《三国演义》为例简要解读了作品的这三个层次。他指出,由于我们对世界有不同层次的认识,对一部小说的主题也会有不同层次的理解。由此,引出了人们对《西游记》不同的理解与看法,比如古人认为其有深意,而鲁迅先生认为这部作品出于游戏,胡适认为这是一部神话小说。项教授则最认同徐朔方先生的观点:“《西游记》的思想是大众文化的诙谐智慧、对宗教问题的认识、对现实不公的反抗、对权威和秩序的嘲弄,借助于取经故事,以神话形式表现出来。”项教授认为,中国的古典长篇小说都有着漫长的主题积累过程。
《西游记》的主题是怎样演变的呢?项教授解释道,首先是唐史中的玄奘西行靠的是一人的意志力。而到了宋代,玄奘西行已不再吸引人们,宋代民间小说关注的是一个人是否有本领,孙悟空的形象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的。比如,孙悟空性格张扬,在宋代,皇帝轻贤与文人梦想相挂钩,孙悟空大闹天宫是文人张狂的写照;再比如,宋人的话本中有英雄传奇与江湖侠义,孙悟空特别在乎江湖名声,因而“齐天大圣”的名号经常挂在嘴边。孙悟空的形象价值非“佛”所能囊括,挑战一切权威,嫉恶如仇,同时,他也有着魔性。在明代,人们崇尚理学,当时出现了欲望的合理性以及童心说,这就有了猪八戒这一反映了俗世的形象。这其中也借此反映了明代社会皇帝无德与文人的愤激。接着,项教授表明,《西游记》中唐僧代表着愿力,悟空代表着能力,八戒代表着欲力、现实。
项裕荣教授对古代长篇小说的累积性做出了总结:《西游记》是一部累积型成书,由于主题含混性,读者应按时代来解读人物与主题,只有这样才能挖掘出作品的真正主题。
结合本场讲座内容,宋俊华主任提醒中文系学生,希望同学们不仅要把书读好,还要走向田野,了解民间的故事、传说,探求小说的历史痕迹。
最后,同学们向项教授请教问题,其中针对“‘累积性’是否为所有小说的特点?”的提问,项教授对“累积性”做出了更深入的解释,累积性是复杂的,它还是世代的累积性,这不同于短时间创造出来的单一的、主题清晰的作品,累积性是中国古典小说特有的特质。
中文系师生通过讲座学习了“世代累积性”这一小说特点,并从中得到启发,以更好地学习古代小说,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主讲人简介:
项裕荣,文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广东省本科高校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古代通俗文学、宗教文化传播、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等,主持国家级项目一项,省部级项目两项,市厅级项目两项,发表在中文核心级别以上的论文20余篇。
文/文婷
图/蔡家怡 甘万怡
审校|杨帮琰
责编|杨佳妮